你可曾想過,大海將是人類未來的糧倉。
隨著生活水平改善,我國居民的食物消費需求從吃飽、吃好到吃健康不斷升級,這讓動物蛋白在百姓餐桌上所占的比例正在加速增長。專家預計未來20年間,動物蛋白市場的需求增長率在45%左右。
生產動物蛋白主要有兩種方式。一種是豬牛羊等畜牧養殖。另一種重要動物蛋白,在水里。
魚類被視為21世紀人類的最佳動物蛋白質來源,聯合國糧農組織早已將水產品列入糧食范疇。但天然的漁業資源已無法滿足消費需要,水產品供應必須通過養殖。
水產養殖存在資源依賴,我國水產飼料85%的蛋白質原料依靠進口。而以資源消耗型為主的生產方式,不論是產量還是質量,都難以為繼。
還有一個因素同樣不容忽視。
近些年,我國近海生境嚴重退化,近一半海灣四季均出現劣四類水質,生物多樣性降低,食物網結構簡單化,水產經濟物種低齡化、小型化,海底荒漠化趨勢明顯。
既要碧海金沙,又要海量水產,現代化海洋牧場應運而生。
提到牧場,人們想到的是廣闊草原上牛羊成群。海洋牧場與之有共通之處,但放牧地點變成了汪洋大海,放牧對象變成了魚蝦貝等海洋生物。
事實上,我國科學家為實現水產資源增殖,早在20世紀中葉就提出了“海洋農牧化”理念,但直到近十年海洋牧場才迎來加速發展。
這與我國日益發展的海洋科技密切相關。近年來,海洋科學研究、海洋高技術開發已上升到國家決策范疇,對海洋科技的投入也逐步加大,硬件建設水平與先進國家的差距不斷縮小,海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。
深藍一號
一系列高新技術在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中得到應用。例如,高度機械化及自動化技術,使人工魚礁投放、海洋牧場效果調查評估、生態采捕更加準確;聲、光、電等技術手段,應用于魚類行為的高效控制,大大提升海
洋牧場資源的有效監測與評估;信息化、可視化技術和衛星遙感技術的應用,提升了數字化管理水平及災害預警防控能力。
目前,我國已實施了以養護型、增殖型、休閑型為主要類別,覆蓋渤海、黃海、東海與南海的110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,及其他海洋牧場。據測算年可產生直接經濟效益319億元。
現代化海洋牧場的生態效益更加可觀。
區別于傳統捕撈、養增殖或網箱、浮筏、養殖工船等海上養殖場,現代化海洋牧場能夠實現生態環境修復與優化、生物資源養護與增殖、環境友好型選擇性采捕,年生態效益高達604億元,每年還可固碳19萬噸,消氮16844噸,減磷1684噸,對赤潮、綠潮等海洋災害防控發揮重要作用。
至2025年,我國計劃建成178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。現代化海洋牧場將成為我國解決糧食安全,保證動物蛋白可持續供給的有效應對方案。
展望未來,以現代化海洋牧場為依托,我國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能力將進一步提升,將從遠海走向更深更廣闊的海域。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將“讓人民群眾吃上綠色、安全、放心的海產品,享受到碧海藍天、潔凈沙灘”。